2012年6月30日

香港迪士尼樂園短故事 第二章:美國小鎮大街簡介 Chapter 2: Main Street U.S.A.

第二章:美國小鎮大街簡介

眾所周知,美國小鎮大街是由華特迪士尼童年成長地美國密蘇里州馬誓琳(Marceline, Missouri)啟發而來。自然地,故事亦從馬誓琳說起。

在1887年,Atchison, Topeka, and Santa Fe Railway (住後的章節將簡稱為 Santa Fe Railway)打算建做一條連接堪薩斯城(Kansas City )及芝加哥(Chicago)的鐵路。而 Santa Fe Railway 需要在鐵路路線中途選擇一處地點作鐵路分叉點。於是,在1888年1月,馬誓琳從此在地圖上立下記號。

馬誓琳是依據當時 Santa Fe Railway 其中一位總裁的妻子而命名。她的名字為 Marcelina,把這個西班牙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母換上 “e”,就成了Marceline

1903年,Santa Fe Railway 把馬誓琳改為芝加哥線及密蘇里線貨運火車中轉站,自此,愈來愈多火車工人在馬誓琳居住。而華特迪士尼就是在這麼一座火車小鎮長大。

華特迪士尼找來同樣在美國小鎮長大的 Harper Goff 去設計美國小鎮大街,所以美國小鎮大街亦受著 Harper Goff 成長地科羅拉多州 Fort Collins 的影響。至少,美國小鎮大街中市鎮會堂(City Hall)與 Fort Collins 的市鎮會堂相似。

雖說樂園的美國小鎮大街是一座小鎮,但實際上她是十分城市化的。在20世紀初的美國小鎮,樓房通常只有一層高。城市才有兩三層高的樓房。而當時最高的建築物是在紐約市的 Western Union Telegraph Building 才樓高十層。而Harper Goff特意將美國小鎮大街設計為富維多利亞特色三層高樓房。

除了令美國小鎮大街看起來更美侖美奐外,亦要讓她看起來更大更長。於是,常用於動畫製作中的手法,Forced Perspective,便大派用場。愈近火車站的地方會以接近實物比例示人,愈遠火車站的地方則會按比例縮小。而地下、1樓、2樓分別以約 1:11:0.91:0.8比例設計。換句話說,如果將離火車站最近的建築物與離火車站最遠的建築物並排相比,雖然每層樓層設計比例相約,但每層樓層高度應頗有差別。

在早期的迪士尼樂園,商店只設立在美國小鎮大街。隨後幻想工程師利用商店去填補在樂園多餘的位置,同時,他們亦發現可以利用商店去為園區及附近的遊樂設施作延伸故事。而商店的外觀比例亦跟美國小鎮大街商店一樣,樓層愈高,外觀比例愈小。

如果將香港迪士尼樂園美國小鎮大街(指開幕初期)分為東、西兩邊,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街西邊只售賣樂園商品,而東邊則與其他品牌合作,分別為李錦記(大街餐廳)、Arribas Brothers(水晶藝術廊)、美心(市集餅店)、周生生(小鎮珠賓店)及柯達(大街沖印店)。

這一切也跟香港迪士尼樂園美國小鎮大街的背景故事有關。

幻想工程師為將香港迪士尼樂園美國小鎮大街作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設定---殖民地。美洲跟香港也曾經是一個殖民地,即使在美國獨立後,也吸引了很多外來移民。他們將獨特的生活習慣、文化、手藝及技術在美國繁衍下去。在香港迪士尼樂園美國小鎮大街,在大街西邊開業的是本土美國人,在大街東邊開業或主理的則是外來移民。只要細心觀察店內陳設,就能解讀每位店主或主理人的故事。

美國小鎮大街於1855年成立,而我們現今所看到的是小鎮20世紀初的景象,是一個科技交替的年代。馬車開始被汽車(第一輛大眾化汽車為福特 Model T,曾經擺放在美國小鎮大街)取代,煤氣燈與電燈並存,同時亦轉趨工業化。

大街的潛規則

在大街一直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規則,商人賣廣告及以招牌宣傳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矩。首先,並排或相近的廣告或品牌招紙大小必需相約。不論是雙層巴士上的廣告(當然 Main Street Gazette是例外的!),還是店鋪裡的產品廣告或展示圖也遵從了上述規則。其次是廣告及以招牌不能過大以及喧賓奪主。所以,大街的店舖招牌通常不會伸離店舖牆身太遠。在大街的店舖招牌約有兩種大小,分別是長條形和圓形;而店鋪裡的產品廣告則約有三種不同大小。

其實這是幻想工程師的主意。他們不想廣告主義佔據了美國小鎮大街,但同時又能突顯小鎮商業活力。當然,這些廣告其實在樂園作不了宣傳作用,亦用不著去宣傳美國小鎮大街的店舖。於是,這些廣告變成了裝飾的一部分。而且這些大小相約的廣告更能凸顯小鎮居民和諧相處、樸實的風氣。

原本的鋪排是在下一章介紹火車站,但隨著灰熊山谷的開幕,本報決定將火車站章節順延一章。在下一章,我們將跳出大街,淺說排隊區、Pre-show及較少人熟悉的 Post-show關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